在现代,因为泄密⽽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⽐⽐皆是,令⼈触⽬惊⼼。

反例:20世纪70年代发⽣在美国的著名泄密事件“⽔门事件”,导致了在任总统尼克松的下台。⼀名化名“深喉”的知情⼈向媒体爆料,在1972年的总统⼤选中,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,1972年6⽉17⽇,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⼦的⾸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•麦科德为⾸的5⼈,闯⼊位于华盛顿⽔门⼤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,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⽂件时,当场被捕。由于以《华盛顿邮报》为⾸的媒体不断曝光,加上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,尼克松政府被迫任命独⽴检察官调查此案。最终,包括尼克松总统特别助理在内的数名政府⾼级官员被判⼊狱。1974年8⽉8⽇,尼克松总统在被查出对此案负重要责任后,被迫宣布辞职。究竟谁是这个化名“深喉”的神秘告密者?这么多年来,世⼈猜测纷纷,被疑者若干。唯⼀接触过“深喉”的⼈⼀《华盛顿邮报》记者伍德沃德曾发誓:除⾮获得“深喉”同意或者“深喉”死亡,否则他绝不会说出这个天⼤的秘密。⼀直到2005年,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.费尔特爆料称,他就是那位神秘的“深喉”。

由此可见,泄密事件会使国家在政治、军事、外交和经济上严重被动,造成严重的后果和带来巨⼤的损失。

当今世界,各种窃密技术不断出现,保密工作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。如果不注意保密,不提高保密意识,分不清秘密的界限,任由秘密泄露,必然尝尽苦果。下面,让我们来重温徐汇故事——钱学森

正例: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、中国航天之父、“两弹一星”元勋,他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、导弹研究机构——国防部第五研究院。他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,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。巨大的功勋面前,他选择为国守密,甘做无名英雄,也在我国保密史上留下了坚毅的背影。

钱学森曾说:“从事导弹事业的工作者,要有毕生为国家献身的精神,要有做一辈子无名英雄的信念。”钱学森受命从事火箭和导弹技术研究后,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行踪去向严格保密,出差时连家人也不知道他去了哪、干了什么。有一次,他的夫人蒋英甚至一连月余都没有丈夫的音讯,只能找到他的工作单位询问。每当有部门向钱学森征求科技发展意见时,他总是在完成后将原稿退回原单位,从不保留。当同志们要发表他的书信时,他亲自进行保密审查,并仔细修改。
钱学森总是能妥善处理保密与工作的关系。他还以自己的敏锐眼光,创新预见了保密工作的新趋势。在我国制定《1956—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》时,对发展无线还是有线通信技术存在分歧,支持发展有线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易于保密,而保密是军事技术一项根本的要求。钱学森仔细考量后提出,有线通信的局限性太大,在未来的现代化战争中极易受到破坏,无线通信具有更好的更广泛的适应性,保密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办法适当解决。实践证明,他的这一论断不仅推动了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,也推动了保密技术的发展。在我国拍摄《载人航天》纪录片时,编辑人员问他如何把握有关火箭的保密尺度。他回答说:“关键看你是不是泄露要害。如果拍火箭,一个圆筒子,朝上跑,那有什么可保密?大家都是这个样子的嘛!”在审查该纪录片时,他非常仔细。针对影片中出现的火箭尾部喷火近景,他指出一定要剪短。他说:“那个近景,外行人看热闹,内行人看门道,泄密就会泄在近景上。”
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预见,不但体现在国防科技上,在保密技术上也有所体现。90年代初期,电脑病毒刚一出现,他就敏锐地指出,要把防毒治毒的应对措施事先构筑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。90年代中期,我国开始建立信息系统网络时,他又提出将密码学运用于网络信息安全。90年代末期,我军加强信息化建设时,他再次指出,面对现代条件下的信息战,我们既要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,又要使外面不好的东西进不来、我们的机密不被搞走,这是个大问题。

“保密警钟常鸣,职责高于一切”,让我们一起学习保密知识,坚持严格细致的保密实践,以发展的观点、科学的理念和前瞻的眼光,将保密贯穿到工作始终。